社会|“嵌入式”幼儿园将在杭州流行

张 弓
最近 , 杭州市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嵌入式”的幼儿园 , 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
【社会|“嵌入式”幼儿园将在杭州流行】该市的滨江区海康威视幼儿园 , 于去年10月开办 , 至今已有半年 。 这所幼儿园的一大特点 , 是办在企业所在的园区内 , 员工每天可以和孩子一起上下班 。 家长们由衷地称赞 , 说它的最大好处是“真方便” 。 带着孩子上下班 , 不仅让父母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 , 而且减轻了家里老人接送孩子的负担 。 有些家庭的老人接送孩子有困难 , 也不用专为此花钱雇保姆 , 或者为了放心 , 母亲也不用无奈辞了工作做全职妈妈 。
滨江区的这项试点 , 不仅员工点赞 , 也得到社会认可 。 目前 , 滨江区已有多个园区在规划兴办“嵌入式”幼儿园 , 杭州市发改委、教育局、卫健委三部门还联合发布“实施细则” , 在全市推广这一“创新做法” , 并推出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 。 “实施细则”定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 。
上了点年纪的人知道 , 杭州滨江区的这一“创新做法” , 其实除了名字有点新鲜之外 , 形式上早就有过 。 现在上幼儿园的孩子们 , 他们的奶奶、爷爷辈 , 说不定就是从这样的幼儿园里走出来的 。
新中国成立后 , 一些较大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 , 为方便员工 , 在自己的驻地或附近 , 办有托儿所、幼儿园 , 有的还有子弟学校(小学、中学) 。 当时的马路上 , 上下班高峰 , 总能看到这样的风景——年轻的父母 , 他们的自行车后座或前档上 , 坐着肩背书包的小孩 , 有的甚至前一个后一个 , 急匆匆往前骑行 。 处于哺乳期的孩子 , 妈妈上班中途 , 可以上托儿所给孩子一天喂几次奶 。
这样的幼儿园 ,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逐渐停办 。 当时的国企改革 , 有一项任务叫改掉“企业办小社会” , 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里的服务机构 , 包括车队、食堂、医务室、图书室、幼儿园、托儿所等 , 先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 , 然后慢慢转向社会 。 与此同时 ,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 由相应社会机构承接企、事业单位和机关转移出来的服务内容 。 当时的宁波动力机厂 , 在这方面带了个头 , 受到肯定 。 对此 , 我于1992年7月在《宁波日报》上发表过一篇评论 , 题为《把“小社会”推向大社会》 , 肯定了“宁动”的做法 , 呼吁改变“企业的‘小社会’(企业的服务机构)越来越大、大社会(社会的第三产业)越来越小”的现象 。 这项改革 , 方向无疑是对的——既能减轻企业负担 , 让企业集中精力搞好生产经营 , 又能推动社会充分发展服务业 。
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 , 现在来看 , 当初国家提出的这项改革 , 成效显著——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 创造了巨额社会财富 , 同时也给人民群众包括企业的生活生产带来极大方便 。
自然 , 任何一项改革创新 , 应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 像幼儿园、托儿所这样的服务 , 在有条件的企业单位 , 把以前改掉的“嵌入式”再恢复起来 , 更切合大多数有孩子员工的需求 。 目前 , 中国的出生率下降是一大问题 , 而“生不起、养不起”是其中原因之一 。 为年轻人养育孩子提供方便、减轻负担 , 是政府部门应该做的事 。 杭州市决定把滨江区的试点向全市推广 , 大概有这些考虑 。
因为科技水平大踏步提升 , 现在的“嵌入式”幼儿园 , 与当年的企业“小社会” , 显然不能同日而语了 。 据《钱江晚报》4月14日报道 , 海康威视幼儿园的门禁系统集测温、绿码、考勤于一体 , 只有家长和孩子的信息同时匹配——证明你爸是你爸 , 门才会被打开;孩子进园后 , 信息就会自动传到普教系统、保健医生、食堂、行政人员那里;孩子想念爸妈了 , 可以和他们短暂视频对话 , 等等 。 所以 , 虽然从形式上 , 现在的“嵌入式”与以前的“小社会”大同小异 , 但并不是对过去的简单重复 。
一句话 , 民之所望 , 政之所向 。 一切的改革创新 , 都应从实际出发 , 都应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