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这位生物科学教授30年不吃早餐,还主张“轻断食”,称有健康密码

“早餐吃好 , 午餐吃饱 , 晚餐吃少” , 似乎是广为认可的共识 。 然而 , 知名免疫学家、解放军总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小宁教授19日在其新书《不许生病》发布会上却透露 , 自己“几十年从不吃早餐” 。
王小宁是第一军医大学免疫学学科创始人 , 还是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名誉院长 。 他30多岁开始不吃早餐 , 已经坚持约30年了 。
为何不吃早餐?他解释:中式早餐升糖食物太多 , 馒头、包子、油条 , 吃过之后血糖迅速上升 。 此外 , “一日三餐”是社会行为学的产物 , 和健康没有太大关系 。 早餐很危险》的作者Dr Kealey
王小宁提到 , 几年前 , 英国剑桥大学一位临床化学教授Kealey博士在他的著作《早餐很危险》中考证 , “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这句话 , 最早出现在1917年的一份健康杂志《Good Health》上 , 杂志由一位医生John Kellogg编辑 , 他和兄弟Will在1894年发明了玉米片 。 “这样看 , 这句话多少有点广告的味道 。 ”
不过 , 王小宁并不是反对吃早餐 , 而是质疑“早餐吃好”这个被很多营养和医疗专家提倡的理念 。 他认为 , 早餐不要吃太多、太好 , 应该让体内血糖维持稳定 , 不宜急剧变化 。 血糖上升是饱腹感的重要信号 , 慢慢吃 , 血糖慢慢上升 , 可能吃的不多 , 就饱了 。 “如果早上或正餐一下吃太多 , 可能还没感觉到饱腹 , 实则已经过量了 。 这些食物消化以后让血糖过高 , 会带来一些慢性病隐患 。 ”所以 , 他建议早餐应选择富含蛋白质和蔬菜的食物 , 提高饱腹感 。
“饭该怎么吃?是我这本书中谈到的主要内容 。 ”王小宁说 。
吃饭不宜太快 。 有外国学者提出“法国人悖论”的概念 , 法国人酷爱美食 , 平时饮食中摄取大量高卡路里和高胆固醇的食物 , 但得心血管疾病的几率却比英语国家的人要低很多 。 据2002年数据 , 法国人每天比美国人多吃32克脂肪、4倍的黄油、60%的奶酪和3倍的猪肉 。 而因冠心病导致的死亡率 , 法国为十万分之83 , 而美国高达十万分之230 , 近乎法国的3倍 。
“原因之一在于进餐的速度 。 美国人消费食物 , 更关注性价比和数量 , 而法国人则把食物和进餐过程当作一种享受 。 ”王小宁说 , 研究发现 , 法国人进餐的时间平均比美国人慢了半小时 。 延长就餐时间 , 可以让血糖在就餐过程中逐步升高 , 并产生饱腹感 , 从而不自觉地让人阻挡正餐外的更多进食 。
【早餐|这位生物科学教授30年不吃早餐,还主张“轻断食”,称有健康密码】有规律地“轻断食” 。 王小宁认为 , 这有助身体健康 。 他解释 , 断食可以促进形成健康机制 , 每当开始断食进入饥饿状态 , 机体会启动“生存危机响应机制” , 让衰老的免疫细胞通过自噬和凋亡先行自绝死亡 , 同时机体又拼命动员、支持新细胞包括干细胞 , 来维持生命的核心功能 。 “轻断食”结束后 , 身体衰老的细胞凋亡 , 新细胞出生 , 多次循环后机体就变得年轻了 。
他同时强调 , 节食不能过度饥饿 。 饥饿感大多来自低血糖 , 血糖的剧烈波动会对血管产生损害 。
王小宁说 , 肥胖是万病之首 。 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 , 中国民众对医疗的需求越来越高 , 但在自身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健康支出上却少有作为 。 民众应意识到“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 要注重体育锻炼 , 要节制饮食 , 从控制自身体重开始 , 有效降低慢性病发病率 , 进而促进全民健康 。
栏目主编:樊江洪 文字编辑:樊江洪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编辑:笪曦
来源:作者:肖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