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去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中国专家破解治疗困境

治疗|“去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中国专家破解治疗困境文章插图
一位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从2018年起接受“去化疗”模式治疗 , 至今没有产生耐药 。 上海市胸科医院供图
一位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从2018年起接受“去化疗”模式治疗 , 至今没有产生耐药 。 上海市胸科医院供图
中新网上海4月19日(采访人员 陈静)采访人员19日获悉 , 中国专家率先以“去化疗”模式————“国产免疫药”联合“国产靶向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 打破了国际惯用的治疗标准和思维模式 , 为晚期肺癌患者带去全新的治疗选择 。
据悉 , 上海市胸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韩宝惠教授团队开展的相关临床研究项目取得最新成果 。 中国医学专家评估“免疫治疗+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 并验证了这种“去化疗”模式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
韩宝惠教授19日接受采访时表示:“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治疗 , 取得了1+1>2的临床效果 。 这让我们看到了破解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手段局限的新方向 , 也看到了国产原研药物新的潜能 , 是非常具有前景的联合治疗策略 。 ”
研究结果显示 , 信迪利单抗联合安罗替尼作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方案 , 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高达72.7% , 疾病控制率(DCR)为100% ,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达到15个月 , 12个月的存活率(OS)达到95.5% 。 据悉 , “信迪利单抗”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创新PD-1抑制剂 。 “安罗替尼”是国产1.1类创新药 , 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三线适应症治疗的多靶点抗血管生成口服药 。
据悉 , 在肺癌患者中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人数约占85% 。 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 既往的免疫治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 , 都是在化疗基础上进行的 。 临床上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 往往会降低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 , 直接影响了疗效和生存时间 。 韩宝惠指出:“一线治疗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 , 患者越早获得精准、有效的治疗 , 越能取得更佳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 ”
首例患者入组始于2018年9月 , 韩宝惠教授团队的研究发现 , 接受“国产免疫药”+“国产靶向药”的联合模式治疗的患者 , 未出现显著不良反应 , 在取得了以往联合化疗的疗效的同时 , 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提升了生存质量 。
免去了化疗 , 患者不用再忍受痛苦的不良反应 , 也减少了因无法耐受而放弃治疗的情况 。 整个治疗过程更加便捷 , 大大提升了就诊效率和就医体验 , 治疗的有效率和有效时间明显延长 。 来自安徽芜湖的患者汪先生从2018年底开始接受“去化疗”模式治疗 。 当日接受采访时 , 汪先生说 , 治疗至今自己感觉与常人无异 , 身体各项指标等均正常 。 他直言:“感觉就像得了一场感冒 。 ”“去化疗”模式治疗让他改变了对肿瘤治疗的恐惧 , 希望这种新治疗模式今后能够造福更多的病友 。 上海市胸科医院呼吸内科专家储天晴介绍 , 来自上海松江的一位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从2018年起接受“去化疗”模式治疗 , 至今没有产生耐药 , 病情亦未有进展 。
2019年和2020年的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 , 中国专家均在口头报告中介绍了“去化疗”模式研究的进展 。 据了解 , 中国专家首创的新治疗模式引起世界肺癌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可 。
采访中采访人员了解到 , 今后 , 中国医学专家将在浙江、青岛、安徽、天津等多个省市的医疗机构深入开展“去化疗”模式临床研究 。 (完)
【治疗|“去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中国专家破解治疗困境】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