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园|武汉很早便有酱铺|口述汉口

【酱园|武汉很早便有酱铺|口述汉口】作者:张垠(公务员 , 业余研究汉口历史和纪实摄影 , 曾出版相关作品 。 )
“酱”被列为国人开门七件事之一 , 即人们常说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 据悉 , 中国人最早掌握“以豆合面而为之”的发酵技术 。 近日 , 在汉口友益街邂逅何先尧老先生 , 他讲述的酱园故事 , 似飘出一缕缕陈坛的酱香 。
武汉很早便有酱铺 。 明末清初 , 制酱作坊逐渐增多 , 后出现前店后作坊式的酱园 。 1753年 , 镇江人王锦江创建老锦春酱园 , 1860年 , 南京人笪锡尊先后在汉开设庚兴杂货酱园13家 。 与此同时 , 武汉本地商人也竞相开办酱园 , 著名的有伍亿丰(1862年)、老源美、元成、同源福和东成等 。 据何先尧回忆 , 当年还有座五和酱园 , 也是本地人所开 , 位于汉正街 , 以酿制酱油为主 , 不做杂货生意 。
何先尧生于1927年 , 14岁时到宝庆街(他介绍 , 昔称沈家庙)的同源义酱园做学徒 。 同源义店面有300平方米 , 主要经营酱货和杂货 。 前者有黄豆酱、蚕豆酱、面酱(又称甜面酱 , 以面粉为原料制曲发酵、加盐等制成)、酱红白萝卜及酱油、醋等 , 后者有红、白糖和各种点心 。
店老板叫钱炳如 , 青山人 , 个子高 , 形象好 , 时年三四十岁 。 在何先尧眼里 , 钱老板很会做生意 , 夏天黄豆新出 , 价格较低 , 他便会大批量买进 , 备一年之用 , 由此节约成本;生意也做得很规矩 , 从不掺假耍滑 。 他与家人就住在酱园 , 夫人是新洲人 , 在家做饭 , 育有二子 。
店里员工自起炉灶 , 由一做酱的师傅主厨 , 伙食尚可 , 两荤三素加一汤 。 大家吃饭、理发和洗衣都是免费 。 通常隔段时间 , 老板就请一剃头匠 , 为店员理发;衣服、被单也有人洗 , 都是老板买单 。
何先尧的父亲与钱老板沾点亲 , 他才得以进店学徒 , 刚进去便站柜台 。 该店共有8人 , 除了老板、经理、账房先生 , 还有3位店员和2个学徒 。 另一个徒弟是老板的亲戚 , 大何先尧两岁 , 所以称师兄 。 二人早上天一亮就起床 , 晚上十点睡觉 。 除了站柜台 , 还要干上下门板、扫地等杂务 , 一年四季无休 。
何先尧记得 , 柜台上摆着一排装酱品的瓦钵 , 这种瓦钵是泥烧的 。 酱货共有五六个品种 , 以批发为主 , 购买者多为杂货铺 。 店后面有一座大院 , 就是酱园了 。 酱园有数百平方米 , 与店面同归老板私有 。 院内置有百十口大缸 , 每缸可腌500斤酱货 , 这在武汉当时只能称中等规模 , 像老锦春、伍亿丰等大型酱园 , 置缸可达四五百口之多 。
钱老板的哥哥也是开酱园的老板 , 酱园名为同源福 , 位于“后花楼正街” , 1926年《汉口商业一览》“酱园”类有记载 。 同源福有工人数十人 , 其制作酱货的规模比同源义大几倍 。 该酱园还生产芝麻糕、绿豆糕、酥糖和芝麻饼等各种糕点和饼干 , 一些小杂货铺到这里批发 。
当年有杂粮行 , 其豆类品种全、数量大 , 同源义制酱的黄豆、蚕豆和豌豆均从硚口的杂粮行批发买进 。 做酱园得押得起钱 , 缸里装的是钱 , 屋里堆的半成品是钱 , 赊出去的酱货也是钱……好在那时的人都还讲诚信 , 赊出去的酱货收得回钱 。 酱园的批发生意 , 除了店家上门自采外 , 酱园还出外推销 。 送货范围近的为周边杂货铺 , 远的则达原英、法、德租界地域 。
何先尧虽然站在柜台前 , 却知道后面的酱园是如何制作豆瓣酱的:将黄豆倒入大锅 , 加水煮熟;置于烘房上霉发酵;晾干后再放入缸里加盐腌制 , 泡大半年方成 。 辣酱的制作过程为:从推销的农民那里买入数千斤红辣椒 , 用锹将其戳破 , 入缸浇块 , 加盐腌制 。 售出时 , 用人工磨一遍 , 磨时连椒带水 , 现磨现卖 。
雨天时 , 酱园里的缸是用斗笠盖着的 。 那斗笠用竹篾编制 , 编得非常精细 , 密不透雨 。 天晴揭开 , 叠加存放 , 犹如一座座山丘 。 査字典方知 , 笠的其中一个语义 , 就是“用竹篾编成的笠形覆盖物 , 即笠盖、笠覆” 。 原来那不叫斗笠 , 而应称“笠盖”“笠覆” 。 今天有些晾制辣酱的企业 , 仍在使用这种笠盖 。
1944年 , 何先尧三年学徒期满 , 父亲安排他到前进二路同盛永杂货铺站柜台 。 该杂货铺为其父与3个亲戚合伙创办 , 其面积约30平方米 , 所售货物由汉正街批发而来 , 有糕点、糖、酱油、醋等上百个品种 , 相当于现在的小超市 。 何先尧每周休息一天 , 常去对面的民众乐园逛 , 里面京、汉、楚、话剧、电影等 , 让人眼花缭乱;买两角钱门票 , 就可玩上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