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酱油|辣酱油,伍斯特

伍斯特沙司 , 也叫英国黑醋 , 味道和辣酱油接近 , 味蕾总是牵扯着乡愁 。
辣酱油|辣酱油,伍斯特文章插图
《小森林》剧照
看《小森林》 , 被“震”到 , 影片中的女孩市子做出自家的伍斯特 。 胡萝卜、生姜、辣椒、芹菜切碎 , 备一锅水 , 放入海带、丁香、胡椒、花椒、香叶、鼠尾草、麝香草 , 烧至水剩一半时 , 加入酱油、醋、甜料酒、粗糖 , 煮上一个小时 , 再放入一点果酱和香料调味 , 然后过滤装瓶 , 伍斯特就做好了 。 炸制的可乐饼 , 配搭细细的卷心菜丝 , 市子拿起一只 , 浇上伍斯特 , 一口一口吃起来 , 酥脆的声音隔着屏幕撩拨着我 , 不禁想把晚餐计划改成炸物 , 浇上汁儿美美地吃一顿 。 嗯 , 伍斯特是什么?哈 , 就是阿拉上海人都晓得的辣酱油啊!不过 , 两者不能划等号 , 上海辣酱油源于伍斯特 , 配方有变动 。
知道这两者的关系 , 还是三十年前 。 那时刚到广东 , 单位旁边有个大排档 , 有时午饭就去那里吃 , 店里的“洋葱猪排饭”特别好吃 , 总觉得里面有一种熟悉的喜欢的味道 , 思来想去 , 有些像辣酱油 , 可又一想 , 广东哪里会有辣酱油呀 。 是啊 , 家里的辣酱油还是自己回上海时带来的呢 。 后来和店里的人熟了 , 就问了一句:“你们这猪排饭的酱汁用什么调的 , 怎么这么好吃呀?”他说:“没什么呀 , 都是常用的 。 ”我笑了:“说说看嘛 。 ”他就顺口说起来 , 其中有一味我听不懂 , 他说了几遍 , 我仍然是一头雾水 , 他干脆进厨房拎了个瓶子出来 , 我一看 , 瓶子上有中英文 , 中文写着“李派林喼汁” , 其中“喼汁” , 就是他刚才反复说的 , 读音为“jiezhi” 。 我问他 , 哪里有卖的 , 他告诉我 , 免税商店有卖 。 当日下了班 , 我马上跑去免税店买了一瓶 。 回家后 , 将上海辣酱油和李派林喼汁品了品 , 味道相似 , 但有区别 , 感觉还是上海辣酱油更好吃 。 毕竟 , 童年时的味觉记忆 , 跟了自己几十年啊 。 少小离沪 , 但辣酱油是一直跟着我的 , 家里基本没少过 。
辣酱油|辣酱油,伍斯特文章插图
李派林喼汁
后来 , 我去香港时 , 和堂妹说了这件事 , 见多识广的她告诉我 , 喼汁原产地在伍斯特郡 , 所以又叫伍斯特沙司 , 也叫英国黑醋 。 再后来 , 到了多伦多 , 看到了更多名称不同的辣酱油 。 曾在华人超市买了瓶中国台湾产的乌醋 , 原以为是镇江醋 , 开瓶后一尝 , 居然是辣酱油 , 后查资料 , 台湾乌醋也源自伍斯特 , 和上海辣酱油叫法不同 , 台湾叫“醋” , 上海叫“酱油” 。 在多伦多的日本超市还发现 , 日式伍斯特有三种:原味、中浓、最浓(猪排酱) , 后两种应是改良版 。 我在西人超市看到的都是中规中矩的伍斯特 , 只是品牌不同 , 我就各买了一瓶 。 家人笑我:辣酱油控 。 嗯 , 我承认 。 不过 , 买这么多辣酱油 , 可不是为了收藏 , 而是为了了解 , 以便更好地吃 。
没多久 , 我对辣酱油的认识便不再是井底之见了 。 早前只知道用来蘸炸物 , 使用率极低 。 广东大排档的“洋葱猪排饭”让我知道了辣酱油还可入菜 , 再后来 , 做瑞典肉丸、爱尔兰牧羊派等西式菜肴时 , 知道了西餐也会用到辣酱油 。 再后来 , 在对辣酱油应用的持续关注中 , 发现从肉类到海鲜 , 从凉菜到热菜 , 甚至炒面炒饭 , 辣酱油都可用 。 我也开始自由发挥了:莎莎酱、沙拉、上海熏鱼、酱排骨、藜麦拌饭……甚至在饺子馅里也会放些辣酱油 。
辣酱油做酱汁也不错 , 比如伍斯特红酒酱 , 制作很简单 , 将等比的番茄酱、伍斯特 , 加入适量的芥末酱、糖、水、红酒入锅 , 以小火搅拌至有些黏稠就可以了 。 这款酱汁不仅搭配日式汉堡排很赞 , 就是用来搭配鸡翅、牛排等 , 也都不错 。 而从这款酱汁的组合看 , 番茄酱和辣酱油很搭 , 还可衍生出其他做法 。
辣酱油|辣酱油,伍斯特文章插图
上海辣酱油
一个偶然的尝试 , 我进入到一个之前完全想不到的领域里 , 发现了辣酱油的存在 。 人称加拿大官方鸡尾酒的“血腥凯撒” , 我曾在餐厅喝过几次 , 非常喜欢 , 就想在家里自己调制 。 查看配方 , 意外惊喜:辣酱油!这一发现 , 太开心了 。 伏特加、辣酱油、青柠、芹菜、胡椒、辣酱 , 家里都有现成的 , 但番茄蛤蜊汁、香芹盐家里没有 , 于是跑到超市买了回来 。 材料配齐了 , 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