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驼背、变矮,这种“重女轻男”的病,社区

“小时候 , 看到奶奶走路总是背朝天 , 但是和人说话时又能慢慢直起来 , 当时还不知道是什么回事 , 后来学医了才明白这就是骨质疏松导致的 。 这种病'重女轻男‘ , 早期不会有明显的症状 , 也因此很容易被忽视 。 当出现进一步发展时 , 就会出现腰酸背痛、骨痛、脊柱变形、甚至骨折 。 ”
【社区|驼背、变矮,这种“重女轻男”的病,社区医院也可以筛查了】日前 , “欢欣骨舞 , 爱她50+”骨质疏松症基层社区筛查及义诊项目日前落地上海 , 一位基层医生动情地说 。
筛查率低、诊断率低 , 骨松防治不容乐观
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我国50岁以上人群的重要健康问题 。 5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9.2% , 其中女性的骨松问题尤为严重 , 患病率高达32.1% , 65岁以上女性的患病率更是达到51.6% , 显著高于欧美国家 。
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专家指出 , 持续升高的骨松患病率不仅威胁到广大患者的健康 , 也给家庭和医疗体系带来了隐患 。 据2017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 由骨质疏松引起的髋部骨折呈明显上升趋势 。 中老年骨折的治疗和看护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 不仅是老年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 也给社会医疗资源造成了极大浪费 。
虽然骨质疏松症的普遍性和危害性很高 , 但长期以来诊断和治疗现状并不理想 , 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大众对疾病缺乏正确认知 , 在就诊观念上还存在空白和误区;二是基层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对骨松的诊疗能力有待提升 , 只有将骨松的筛查和诊断关口下沉到社区 , 才能帮助众多潜在的患者完善诊疗路径 , 及早、便捷地获得治疗 。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下 , 由北京大医公益基金会发起的此次活动 , 吸引了沪上骨质疏松专家们的参与 。 该项目以上海为试点 , 旨在通过提高社区的骨松筛查和诊断率、推动基层医疗资源优化和水平提升 , 探索可以在全国推行的基层骨松管理模式 , 帮助广大患者及早获得诊断和治疗 。
关口前移、防患未然 , 骨松诊断走入社区
针对基层骨松管理的挑战 , “欢欣骨舞 , 爱她50+”项目正式启动 。 项目以改善患者就诊观念、提高基层医疗能力为目标 , 计划在未来6个月内 , 围绕上海徐汇区、闵行区、普陀区、长宁区的11家基层卫生医疗机构 , 展开在社区层面的筛查和义诊、疾病教育、医生培训、经验分享等一系列活动 , 从而提高社区医生对骨松高危人群的识别、诊断、治疗能力 , 完善基层医院的骨松诊断流程 , 强化对骨松患者的教育和管理 。
项目第一阶段将依托上海的医疗和经济优势地位 , 联合政府、基金会、医疗机构等多方力量 , 预计为超过1.2万名社区居民提供骨松筛查 , 为建立一套可在全国复制的基层医疗机构骨松管理模式奠定基础 。
徐汇区卫生事业管理发展中心副主任顾文钦表示:“当前社区医务人员的骨松诊疗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 项目的核心之一就是做好骨松专科门诊和专科人才梯队建设 , 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水平 , 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获得及时、专业的医疗服务 , 受益于优质的医疗资源 。 ”
长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叶征指出 , 针对基层医生的规范化诊疗培训 , 不仅在于专业理念的推广普及 , 也要着眼于诊断流程的优化:“整个骨松诊断流程包括高风险人群的识别、转诊到骨松门诊、临床诊断、患者教育等环节 , 只有在基层医院内完善筛、转、诊、教的路径 , 加强专业诊断仪器的配备 , 才能减少患者的流失 , 让更多人及时获得治疗 。 ”
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宦红梅根据自己所在的社区特色和诊疗经验 , 指出项目对于打造社区医院品牌的重要性:“对于范围广、人口多的大型社区 , 基层医院更需要打造其专科服务特色 , 通过项目强化骨松专科这一亮点 , 让更多社区居民了解我们 , 吸引他们主动前来问询就诊 , 只要怀疑、发现自己有骨松问题 , 就来找我们 。 “
目前 , “欢欣骨舞 , 爱她50+”女性骨质疏松症基层社区筛查及义诊项目已在以下11家基层医院落地执行 , 社区居民可以去相应的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咨询:枫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徐家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长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漕河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虹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浦江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颛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长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华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仙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